「为持续激发人工智能领域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的作用,在北京市总工会指导下,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征集活动。旨在挖掘一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职工优秀创新成果,搭建人工智能领域职工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对最终入选的成果通过多渠道系列展示,并开展产业对接。诚邀各界开展合作交流,详情可咨询北物联李老师(联系电话:13521200337)。」
项目名称:面向智慧建筑能效与设施管理的智能体操作系统平台
所属领域:人工智能(智能体/多智能体协同、智能体操作系统);智慧建筑/能源管理;AIoT 数据治理与安全
单 位: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完成人:郭 杨、王国金、樊 勇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长期专注智慧城市与数字建筑领域,围绕智慧园区与智能建筑的能效优化、设备运行与安全、运维合规与审计等场景,提供从顶层设计、软件平台到系统集成与运维的全流程交付。公司在物联接入、数据中台、行业应用上形成方法论与工程能力,承担过北京地区多项重点工程与大型活动场馆的信息化/运行保障工作,沉淀了海量真实业务数据与标准化接口实践。公司引入阿里系股东并与阿里云保持技术与市场协同,具备开放生态整合与大规模交付能力。面向未来,公司研究院聚焦数字建筑/园区能效、设备健康与FDD、虚拟电厂与负荷聚合、智能体治理等方向,持续推进可解释、可审计、可回滚的工程体系建设。凭借长期行业理解、可复制的实施经验与合作生态,公司具备在建筑能效与设施管理场景开展平台化创新并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能力。
Company Profile
Introduction to Achievements
人工智能(AI)持续演进,应用范式从算法驱动转向任务驱动,智能体(Agent)成为主流形态:围绕“目标—感知—推理—行动—反馈”可完成单场景任务闭环。但在智慧建筑等复杂场景中,目标常同时涉及能效、舒适、安全、碳排、费率等多维约束,任务跨系统/跨角色/跨时空耦合,单体智能体难以稳定满足多目标权衡与全局一致性,需多智能体协同完成分工配合、冲突消解与全局治理。随着生态与开源繁荣,智能体平台与“数字专家”将百花齐放、来源多元、能力差异显著;若缺少统一的记忆治理、协同编排、能力选择与安全审计机制,系统易陷入碎片化与“不可控智能”。
本成果提出并实现面向智慧建筑能效与设施管理的智能体操作系统(Agent OS)软件平台:以“可解释、可审计、可回滚”为工程底座,形成可治理的组织级智能,涵盖三项关键能力:
(1)组织级记忆治理:将经验沉淀为长期/短期/情境记忆体,按相似度×时间衰减×频次×可信度加权召回;提供跨项目授权与版本化溯源,并具备异常记忆隔离/解冻再评估机制,实现知识安全迁移与复用。
(2)任务图谱驱动的多智能体协同:以任务图谱(Task Graph)与轻量 DSL 描述目标/约束/依赖,引入多目标权衡矩阵与安全不变式,支持并行与交叉验证、互斥/互补规则、异常降级与重规划,保证复杂耦合场景下的可解释协同与全局一致性。
(3)跨厂商能力注册与 SLA 画像路由:为第三方智能体/工具建立能力元数据与 SLA(准确率、时延、成本、合规)画像,按覆盖度/相关性/健康度进行路由,并联动A/B、多臂选择在线验证与熔断/降级,形成“选择—验证—留痕”闭环。
平台以标准 API 对接现网 BAS/BMS、EMS、工单系统,不进入设备机理控制领域,强调治理中枢与生态兼容。在实际项目中,平台在节能改善区间(以第三方评估或甲方验收为准)、峰值削减与移峰、建议采纳与闭环效率提升、端到端低秒级时延区间、FDD 有效率提升与审计留痕高位区间等方面表现稳定,具备在园区与城市建筑群的规模化复制与推广价值。

Innovation of Achievements
其次,在多智能体协同上采用任务图谱驱动的内核。平台用轻量 DSL 将目标、约束与依赖关系结构化为任务图谱,在全局目标下设置多目标权衡矩阵与安全不变式,支持并行与交叉验证、互斥/互补规则、资源配额与异常降级/重规划,输出带时间因果链条的可解释裁决。与传统“单体智能体各自为战”的方式相比,这一机制能在能效、舒适、安全、碳排与费率等多目标之间实现可解释的全局权衡,实战中体现为建议更容易被采纳、闭环完成率更高、异常出现时也能平滑退化保持连续运营。协同效果与工程稳定性可通过协同任务完成率、冲突消解成功率、端到端时延的低秒级控制(p95)以及重规划的收敛周期等口径加以度量。
再次,在能力选择与生态兼容层面,平台建立跨厂商的能力注册与 SLA 画像路由机制,为接入的第三方智能体/工具统一登记能力元数据与画像(准确率、时延、成本、合规等),并依据覆盖度、相关性与健康度进行路由选择,同时联动在线评测(A/B、多臂选择)与熔断/降级,形成“选择—验证—留痕”的闭环。其价值在于同一任务可择优用模、择优用能,持续在准确率、时延与成本之间取得更优组合,并显著降低单一厂商锁定风险;新增或替换能力时具备标准化接入与快速验收通道,维护成本与风险可控。该机制带来的实际收益可以通过多候选路由的性能提升幅度与稳定性(方差/抖动)、异常熔断/降级成功率以及与策略决策/执行点联动后的审计留痕完整率等进行佐证。
整体来看,这三条创新分别对应“经验可迁移、协同可治理、能力可择优”。它们让平台在复杂、跨系统的数字建筑场景中实现更快上线、更稳运行与可度量演进,并为规模化复制提供了技术与治理的双重基础。
The generated effect and before application
本成果已在若干类型建筑的试点与小规模部署中运行,综合表现显示:在同口径可比期内,节能成效稳定落在可观改善区间(通常为低两位数百分比范围,随业态/季节/费率而变化),峰值负荷呈现明显削减并具备移峰填谷能力;运营侧建议采纳率与闭环完成率持续提升,端到端策略下发时延长期维持在运维可控的低秒级区间(p95);预测类指标(如负荷预测 MAPE)处于行业通行的优良区间,FDD 有效率显著提高、告警噪声显著下降;合规与风险控制方面,审计留痕完整率保持高位区间,异常触发后的回滚在可接受阈内完成。上述口径均以第三方评估或甲方验收为准,便于不同项目在统一口径下对比复用。
应用场景与复制路径
平台定位为智能体治理中枢,适配既有 BAS/BMS、EMS、工单系统,可在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医院、学校、园区与公共建筑群等场景复制。复制方式上,优先通过标准 API 与数据语义规范实现“轻集成、快上线”,以组织级记忆治理降低新项目冷启动时间,并利用能力注册与 SLA 画像机制灵活引入第三方“数字专家/智能体”,实现“择优用模、按需扩展”。
推广计划与生态协同
在推广阶段,采取“标杆项目—行业验证—规模复制”路径:以少量标杆项目沉淀指标样板与运维流程;联合生态伙伴(设备厂商、集成商、模型与工具提供方)共建能力市场,围绕节能、负荷预测、FDD、合规审计等可量化任务形成可签约、可验收的服务包;面向园区与城市建筑群,提供私有化与托管化两种交付模式,并配套“仿真先行—灰度发布—回滚”的上线门禁与审计。通过以上路径,预计在未来阶段实现更多城市与更大建筑规模的复制,在能效、运营与治理三方面持续输出稳定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