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文件里明确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贯彻一号文件精神,浙江省迅速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到要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以数字化推进城乡联通、产业融合。
那么,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农民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呢?
针对这个问题,2月26日,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作了专题报道,并请来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发展研究徐旭初教授进行了解读。报道通过对数字乡村战略的含义、意义、具体举措以及落实难点进行了详细解读,现在就让小托为大家梳理一下节目内容。
问:“数字乡村战略”有什么含义?
问: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出“数字乡村”?
徐:因为是时候了,第一,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它,我们都必须迎头赶上,第二,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到今天,必须要充分运用新型的农业技术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入新阶段,必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问:“数字乡村”有哪些具体举措?
衢州
衢州市柯城区一家庭农场的种子因为近来的阴雨天气,导致种子十多天迟迟不出苗.而同样是柯城区的另一处农场的蔬菜却在智能大棚的帮助下已经开出了黄花。
2.湖州
湖州是和孚镇的养殖户通过手机APP以及配套设备实现数字化养殖,管理变得十分便捷。
3.嵊州
嵊州市的养蚕工厂,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全年养蚕,这里已经没有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中“春蚕”的说法。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显著的新型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徐教授也对以上案例做了总结,他认为: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数字化改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努力把生产过程的不可控变成可控,让农民不再那么“靠天吃饭”。
问:数字化改造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徐: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活跃主体,什么事活跃主体呢?就是那些在农业农村发展中有头脑、有能力,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的主体,农业的现代化、数字化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需要有活跃主体来引导,可以是龙头企业,也可以是新型农民,甚至可以是政府,活跃主体不仅能够推动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还能推动经营环节的数字化,比如像农村电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市场化和组织化的思维,推动那些活跃主体来引导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问:浙江省政府在推动数字农业改造有哪些举措?
1.浙江省智慧农业云平台
托普云农打造的浙江省智慧农业云平台是一套将农业农村数据共享,互通、融合的平台型系统,不仅满足了政府监管需求,也给产业服务提供了支撑。
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智慧农业云平台采用1+1+N(一个平台、一个中心、N个应用)的模式,该项目是浙江省“互联网+农业”的核心呈现和第一个落地应用,整合了省、市、县各级涉农资源,形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数据汇聚互通。另外,平台可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已覆盖20多个相关部门和5万多家企业。从生产主体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到监管单位的分析和利用,形成数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级联通,以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分析、用数据服务为定位,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最终构建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2.浙江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
对渔船信息进行实时共享跟踪,一旦发现险情,即可调度最近的救援船只或者渔船进行紧急救援,减少渔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浙江省通过搭建一朵云(智慧农业云平台)、描绘一张图(“三农”地理信息图)、编织一张网(监测监管治理网),最终形成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以推进数字农业的改造。
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让浙江省的农业农村的迎来了新面貌,随着工业现代化、商业现代化的完成,补足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能让浙江省的经济实现质的飞跃,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从规划到落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数字乡村战略如期达成目标,作为深深扎根于浙土,滋养于之江的智慧农业企业,浙江托普云农也将在数字乡村战略工作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数字农业的美好未来,搭好云,画好图,织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