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6095089/13521200337

  • 关于征集2023数字科技领域(科技项目)成果评价的通知

    关于征集2023数字科技领域(科技项目)成果评价的通知

行业资讯

<< 会员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会员动态

【北物联|会员动态】全程追溯,闭环管理!中科医信“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助力医疗机构实现医废平台化溯源监管

发布时间:2022-5-18 8:02:08   
分享到: 0

  

近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医疗服务量显著增长,一次性医疗用品和耗材的应用量激增,面对井喷式增长的医废产量,智能处理设备需求也随之大增。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我国医疗废物产生量由192万吨增长至226万吨。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医废总产量达283万吨,且呈逐年上涨态势。可以预见,医疗机构的医废处置压力也将明显增长。

补齐短板 医废智慧监管势在必行


关于医疗废物,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给出了明确定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疫情期间,除了常规意义上,医疗机构使用过的医疗耗材外,确诊患者、疑似病例和医护人员在隔离期间使用过的一次性碗筷、杯子、牙刷等生活用品,甚至是吃剩的饭菜,都属于医疗废物。

与普通垃圾不同,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包括传染性病毒、病菌、化学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具有潜伏传染、急性传染等特征。《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处理要求,进行收集、运转、贮存、处置,不能随意混入生活垃圾,以免病毒转移扩散和环境二次污染。
医疗废物从产生到集中处理时间周期长、中间环节多,一旦处置、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外流,导致水体、土壤、空气污染,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公害源,更严重的可能成为病毒流行的源头。
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监管,将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医疗废弃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集中贮存点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层面的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发展目标主要锁定在各地根据各自需求及能力补齐医疗废物处理短板,规范分类、处置、转运等方面从而建立起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建立起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疫情大背景下,医疗废物产量大,传统的收集、交接、转运、暂存、出库过程,不仅效率低下,且存在一定的院感风险。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规范院内医疗废物管理流程,有效避免院内感染,避免医疗废物非法外流,还能有效降低医院管控成本,提升医废管理效能和监管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就医环境。
现阶段,废管理亟待改进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医废收集依靠手动称重,容易造成人为数据误差,同时收集人员存在职业暴露隐患;
2、监管漏洞多,医疗废物运输至暂存处后无校准,运输过程中若有遗失难以跟踪核实;
3、责任难确认,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仅依靠人工填写,纸质记录,容易造成单据丢失,不利于后期查找;
4、数据难溯源,医疗废物信息(数量、重量)的采集仅凭纸上记录,难以做到全院数据统一分析,科室独立核算;
5、工作强度大,医疗废物过重时,依靠单人难以完成收集及转运任务。

 

基于此,中科医信结合IoT、AI、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围绕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医疗机构量身打造集全周期追溯管理、多层级赋能协同于一体的智慧物联监管平台——“中科医信医疗废物监管系统”

软硬协同 打造医废智慧监管平台


中科医信医疗废物监管系统通过“智能化服务平台”“智能医废转运车”相结合,运用物联网技术标识医疗废物,为每包医疗废物赋予“电子身份”,清晰展现“重量、种类、来源”等信息,并对交接、转运、暂存等环节进行实时定位、动态监管,最终通过数据对接实现医废实物与对应数据的全流程可追溯闭环管理,全面满足国家“应收尽收、闭环监管、定点定向、全程追溯”要求。

该系统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回收流程,减少手工操作及人为误差,不仅避免了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再利用等脱离管理闭环的安全风险,还规避了日常管理过程中计量不精确、台账不规范等问题,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医疗废物各科室独立核算,提高科室成本意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目前,该系统已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近百家大型医疗机构成功应用,均取得良好反馈效果。
智能化服务平台

智能化服务平台是集物联网、大数据、智能采集、电子联单、数据监控、安全事件追溯等技术于一体的可视化医疗废物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平台,是医疗废物闭环式管理的核心要素。

该平台可对医疗废物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测、智能管控,医废管理者可通过多种统计方式,对收集记录、入库信息、出库信息跟踪查询,实时获取医院各区域医废产生信息及处理结果,定向监管医废相关信息。同时,平台支持制定预警规则,遇异常信息时系统自动报警提示,有效规避安全隐患,实现医疗废物全链条、多维度、高水平监管。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中科医信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同时兼顾了暂存站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使用体验,加强了交接环节的有效管理。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权限,通过web端、手机端对医废的收集信息进行实时查看,随时掌握医废收集情况。
▶ 面向暂存站人员
可以通过平台移动管理端,实时查看医疗废物进入暂存站的时间,核对医废数量、运送时间、存留时间等信息,追踪监管统计分析数据和预警信息,防止医疗废物丢失遗漏,如有丢失可立即上报。
▶ 面向医院管理层
可以通过系统监管平台进行数据查看,有针对性地对医疗废物的收集数量、类型、状态以及处置情况进行统一监管和核查;系统可对科室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医疗废物的数量和重量进行排名,自动生成医废管理统计报表,减少人工汇总核算及制表等繁复工作;同时,管理者可通过流量处理分析,核算当期医疗物品的使用率及成本,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做出合理规划。
▶ 面向上级监管层

系统开放的接口,可实现上级监管平台和医院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实时掌握医院医废闭环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数据和预警信息,既能满足综合监管要求,也能助力上级主管部门督察巡检工作效率提升,做到数据动态回传、异常即刻干预、监管全面覆盖。

智能医废转运车

 

中科医信将物联技术与医疗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运用“智能医废转运车”替代医疗机构原本使用的普通手推车,用于医疗废物在收集、转运、暂存过程中的运送管理。转运人员通过车载触控屏终端验证身份并登录后,即可根据规定路线收集医疗废物。

收集交接时,工作人员通过扫描医废二维码或RFID标签,即可将医废产生科室、类别、收集时间等信息上传至云服务平台;医疗废物入厢后,可通过车体底盘的集成一体化称重传感器自动进行精准称重,入箱称重一次完成,大幅减少操作步骤;车体支持物联定位器自动定位,并配合多种编码技术标识医疗废物,确保每一袋医疗废物来源可知、节点清晰、责任明确,保障医疗废物从产生到转运的数据记录可完整追溯

智能医废车有三种规格,可适配不同尺寸的污梯,另外车体还配备动力辅助系统及主动刹车机制,在医废收集过程中,通过脚踩或手握方式切换加减速档位,同时还支持高灵敏油刹置动装置和驻车刹车挡位,可实现单人单次300公斤以上的医废运送,满足大重量医废转运需求。

智能医废转运车整体采用抗菌材料设计,在满足院感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生命安全。

科技助力 实现医废一体化全面监管


中科医信医疗废物监管系统采用“事前预警、事中管控、事后分析”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中心实时查看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包括医废入库信息、出库信息、处置信息等,系统数据实时上报,处置流程全线监管,实现了医疗废物分拣、收集、转运、暂存的全流程无接触电子化管理,全面满足《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5级建设标准。

系统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将医废预警数据、医废分类、交接信息等数据进行多维对比、可视化呈现,支持对实时、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统计分析,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图表,打造全景式医废监管中心,关键指标清晰可见,有效提高医废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在充分分析现有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设备的综合应用,让系统拥有高度易用性,简化使用人员操作流程,易学易上手、容错性好,对操作人员要求低,数据自动获取核对,统计数据自动生成,所有操作规范、标准、责任明确,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医疗废物流失、暴露、再利用风险,实现处置流程的有效监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无缝扩展业务范围。考虑到医院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产品应用需求有所不同,中科医信为医疗废物智能管理系统保留了足够的更新、扩充和升级空间,能够根据医院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持续扩展软硬件系统功能。

另外,考虑到外部用户的使用与对接,该系统还可将整合后的相关信息同步至市、区环保局、固废中心、城投公司等对接单位,并留出接口对接外部已有的信息系统。

  

 免责声明:
  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关于协会|北物联活动|会员服务|物联蜂群|创客空间|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电话:010-6609508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京ICP备17049596号

本站由制作维护 

公众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