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SIM卡开始逐渐从历史舞台退出,eSIM将粉墨登场?中国联通正式向外界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到全国,此举寓意何为?看eSIM前世今生,解其中百态。
导 读
SIM卡开始逐渐从历史舞台退出,eSIM将粉墨登场?中国联通正式向外界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到全国,此举寓意何为?看eSIM前世今生,解其中百态。
上周五,中国联通正式向外界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到全国,成为三大运营商当中率先开启全国范围内eSIM业务的运营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票据、证件、会员卡、银行卡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和虚拟化。而此次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eSIM业务对于SIM卡来说意义重大,此举或将标志着实体SIM卡开始逐渐从历史舞台退出,eSIM粉墨登场!
eSIM从何而来?
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目的是为了让无线用户不用实体SIM卡即可直接访问运营商所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
2014年,苹果第一款支持eSIM卡功能的产品——ipad Air 2问世。
2015年,苹果公司和三星强强联合,欲与电信行业中的其他公司联合推出eSIM卡。随后,两大巨头获得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支持。
2016年,GSMA先后发布应用于智能手表、平板、可穿戴设备的eSIM卡远程配置规范和应用于智能手机的eSIM卡规范,这一举措获得了来自全球超过30家运营商和芯片厂商的支持。
截至今日,移动通信行业已有超过90家企业支持GSMA关于消费电子设备远程SIM配置的相关规范。其中包括全球运营商、主要设备和 SIM卡供应商、基础设施和芯片供应商及其他全球技术公司。
eSIM卡又为何物?
eSIM卡全称为Embedded-SIM卡(嵌入式SIM卡),又称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卡),是一种可支持远程配置的SIM卡形式。
打个比方来说,SIM卡就是我们通信领域的身份证,一个SIM卡代表着一个身份,而eSIM卡自然就是我们的电子身份证。以往我们需要携带一张实体的身份证卡片,但2018年4月开始,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已经在部分地区可通过支付宝来实现。换另一种说法,以前我们拿钞票、银行卡这样的实体卡片来消费,如今我们只需要通过手机便可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进行快捷的消费结算。
为了更详细的描述eSIM卡的身世,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与今生。
eSIM卡的前世自然就是SIM卡,这小小的一张卡可以联通世界,分秒必达。SIM卡全称为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就是这个指甲盖大小的卡片集成了CPU、程序储存器ROM、工作存储器RAM、数据存储器EEPROM、串行通信单元,计算机所有的,它也有。
上世纪90年代,2G通信标准GSM开始在全球普及。1991年的时候,德国捷德公司顺应时势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SIM卡,而早期卡片足足有一张银行卡的大小,很像我们目前还在使用的一些公交卡,携带起来很不方便。
试想,这样的卡片又怎么能放进我们现在的双卡双待手机中呢?更别提非洲同胞们用的四卡四待手机了。
所幸,国内移动通信起步较晚,这种被称为原卡的标准SIM卡在国内并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跟随手机向精小化改进过后的Mini SIM卡,也就是它相伴我们近十年。
但随着手机向智能化发展,手机不仅要求功能强大,同时还要美观,设计上最好可以标新立异,手机这么大的地方就变成了像北上广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张SIM卡怎能占据大拇指盖这样大小的地方。
于是,2010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又把这台“微型计算机”精细化,推出了Micro SIM卡,随后在苹果iPhone 4系列手机推广下,众多智能手机开始尝试这种小巧的SIM卡。
不过仅隔一年,仍不满现状苹果公司便推出了Nano SIM卡,也就是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所支持的更小、更方便的SIM卡形式。
SIM卡的历史基本可以看作是遵从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有到无(实体卡片,换种存在方式而已)的过程。
缘何催生eSIM?
关于eSIM的诞生,我们需要从不同视角切入,才能更好看清其发展。
第一,作为eSIM的生身之母,苹果公司一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eSIM的推动中,它可谓一直坚持着积极的态度。其实,不仅仅是苹果,其他的终端厂商也对eSIM有着浓厚的兴趣。
SIM卡从原卡改进到Nano SIM ,无论大小经过多少次改动,它始终是存在的。既然它存在,终端机身上始终都要为之留下一个“安身之所”,俗称卡槽。但其实大家对它的感情是复杂的,不妨回想一下各位所用过的手机,电池与机身逐渐一体化、耳机孔开始被取消、机身无缝一体化……如今,手机及其他终端厂商都尽量本着“消灭缝隙,追求创新的工业设计”来完善手机功能、靓化手机,而eSIM的出现正可以消灭掉“卡槽”——存在于手机上30年的大BUG。
第二,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与运营商之间一直有一种暧昧不清的关系,上文我们讲到过,SIM卡是通信领域的身份证,它既是一种授权,同时也明确了一种义务。
就国内而言,我们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讲个笔者自己的经历,在校期间,本人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一个大单(捂脸~),合同期限为两年,两年内要坚持使用电信的一项59元的套餐,取消需要本人携带身份证到办理业务的营业厅更改,由于两地相隔太远(工作地方与学校),想要更换套餐或是变更运营商都基本无望。
而eSIM卡相比SIM卡最重要的改变是用户可以自由切换运营商,通过像“小灵通”一样在芯片主板上烧号,号码通过空中发放、改写即可,不需要再进行注册、销号再入网等复杂的过程。
同时,eSIM还能方便采用“一号多终端”的解决方案,在物联网时代,充分将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
比如,捷德移动的eSIM管理方案中,允许用户将个人移动号码中的数据下载到汽车中,汽车也可以作为移动设备,享用现有数据套餐来进行访问信息服务。
第三,对于运营商来说SIM卡只是蝇头小利,虽然eSIM卡在功能上绕开了运营商,降低了用户的粘性,但随着物联网市场的加速到来,还有一块更大的蛋糕在等待瓜分。
以智能手表为主的第一波浪潮已经打来,随着汽车、机器人等物联网场景的成熟,eSIM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能手机方面,根据GSMA移动智库对eSIM应用场景的分析,中国在智能手机市场领域向eSIM转型虽然晚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在中期将迎头赶上。到2025年,中国将有20%到35%的智能手机通过eSIM连接。2025 年,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eSIM智能手机市场,约占全球 eSIM 智能手机连接的五分之一。
第四,就市场发展来看,以2019年作为界限,5G、AI、边缘计算等新型技术正加速趋向落地,eSIM在融入设备上与插拔式的SIM卡相比有着绝对的便捷优势,且安全可靠性高。
在成本投入方面,eSIM通过无线远程下载的方式(OTA)进行更行,既避免了企业人力、物力的大面积投放,其小巧的设计又增加了可连接设备的规范和性能。
国内目前处于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管齐下的阶段,要想产业互联网能与消费互联网一样爆发出强大经济活力,eSIM的应用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内eSIM进展如何?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工信部最新的报告显示,国内移动用户总数已达15.7亿户。而根据已有的预测,中国将是5G时代全球最大的市场,连接量占到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物联网市场更是数以万亿来计。
而根据麦肯锡预测,eSIM技术到2021年在全球将实现50亿个连接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5%,2022年,eSIM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4亿美金。
中国eSIM启动较晚于世界,但作为国内市场的享有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
三家都是GSMA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SIM卡配置规范的拥护者,中国移动在去年3月与华为、阿里通信等企业组建了eSIM执行委员会,6月开通了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长沙、郑州、武汉七城eSIM试点。今年1月19日发布了eSIM卡服务,主打“一号双终端”。
中国电信则从持反对态度转投eSIM怀抱,去年10月,其宣布在上海、广州、南京和成都4城开放试点,但也仅限当地手机账号开通使用。
中国联通则是三家中最积极部署eSIM业务的运营商。联通开始研究和布局eSIM从2015年开始,2017年在上海获批eSIM可穿戴设备业务试点项目,2018年与华为、苹果在6省推出一号双终端和独立号码业务,如今更是成为三家当中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eSIM业务的运营商。
结语
总而言之,eSIM这项技术被重新提及与5G、物联网的到来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从不同角度探究,无论从技术还是各方利益来看,eSIM技术都在向前。
另外,eSIM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次SIM卡的革命,毕竟它也未能脱离硬件(实体,不用更换不见得消失哦),但当前智能消费产品井喷、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技术创新为主导下,正让eSIM在最近两年光彩暗淡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