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城市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赋能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测绘学会在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论坛期间,联合开展2025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征集200余个案例/成果,经评审筛选,最终发布60个优秀案例/成果,并将通过多渠道进行系列展示。诚邀各界开展合作交流,详情可咨询北物联李老师(联系电话:13521200337)。」
CASE OVERVIEW
本计算载荷使用英伟达 jeston orin nx 16G 芯片作为机载 AI 的核心计算芯片 ,提 供100Tops 算力(INT8),提供 Eport 连接线连接大疆无人机( Matrice 350 RTK、经纬 M300 RTK)接收数据提供边缘计算 AI 服务 ,并将信息通过自身的图传网络发送给地 面端。
INDUSTRY CHALLENGES
监测效率低:传统的动物保护工作通常依赖人工巡检,覆盖范围有限,且时间不规 律。这导致一些偏远地区或难以到达的区域无法得到及时监测,从而影响对动物栖息地 的全面了解。
数据获取不精准:人工巡检过程中可能因人为因素(如经验不足、观察不仔细等) 导致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而 AI 和无人机结合的监测系统可以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 采集 ,减少人为误差。
资源浪费:人工巡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高昂且效率低。特别是在广阔 的自然保护区 ,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 ,且无法持续保持高频率的监控。
难以实时反馈和预测:没有 AI 和大数据支持的监测系统 ,通常无法进行实时数据 分析和预测。这样一来,如果出现种群减少或栖息地破坏等紧急情况,往往不能及时得 到反馈 ,导致保护措施滞后 ,甚至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信息整合困难: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人工记录和分析数据,可能会造成信息孤立、无 法高效整合和处理。而 AI 技术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与分析,提供更为全面、 准确的动物保护信息。
SOLUTIONS AND SCENARIOS
在三江源地区,动物保护监测传统依赖护林员人工巡检,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 广阔的自然保护区无法进行全覆盖的监测,导致重要的保护信息无法及时获取。为了克 服这一难题,采用了 AI +无人机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创新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全天候、 全区域的自动化监测和智能识别 ,从而显著提升保护工作效率、准确性和及时性。
解决方案概述
该解决方案结合了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高清摄像技术、AI 识别技术以及大数据分 析技术 ,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无人机飞行巡检:通过预设航线和固定飞行时间,确保无人机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 每天进行规律的巡航,全面覆盖保护区域。这些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及传感器,能够 在复杂地形下完成任务 ,例如高山、河流、森林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
AI图像识别与数据采集: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拍摄下的影像数据 经过 AI 识别服务处理 ,对沿途出现的动物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分类和记录。AI系统通 过深度学习算法 ,能够识别出不同种类的动物 ,并准确记录其位置、时间和种群信息。 此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极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大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无人机所采集的数据会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 技术进行实时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绘制出动物种群的分布图、规模及栖息环境,并通过 历史数据进行趋势预测。例如,通过分析过去的种群数量变化,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动 物种群的增长或减少趋势。若发现种群数量有显著减少,系统能够即时报警,通知林业 部门进行紧急干预。
实时反馈与决策支持:通过该系统,保护人员能够获得实时的动物分布数据和种群 健康状况报告。当监测到物种减少或栖息地受到威胁时,系统能及时将数据反馈给相关 部门 ,提供科学依据 ,以帮助决策层做出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典型应用
动物种群监测与保护: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是野生动物种群的日常监测和保护。例如, 在三江源地区,利用无人机巡航并结合 AI 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全面覆盖大范围的区域, 监测到各种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尤其是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变化。当某一物种的数量下
降或迁徙模式出现异常时 ,AI 系统能够识别并及时反馈 ,帮助相关部门采取补救措施, 如调整保护策略或开展人工干预。
栖息地环境变化监控:除了动物种群的监测,该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栖息地环境变化 的跟踪与分析。无人机可定期巡检并记录环境数据,例如植被覆盖、栖息地的破坏情况、 水源变化等。AI 系统通过识别这些环境特征变化,能够实时向保护部门提供反馈,协助 制定更加合理的生态保护计划。
非法捕猎监测与应对:在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非法捕猎始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 题。通过无人机进行巡检 ,结合 AI 分析 ,系统能够监测到异常活动(例如捕猎者的踪 迹、非法设备的使用等)。这种技术能够对保护区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 阻止非法活动 ,避免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遭受伤害。
灾后恢复与评估: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森林火灾等发生后,动物保护区的栖息环境 可能会遭到破坏。无人机系统可以快速进入灾区,全面评估灾后栖息地和动物种群的恢 复情况。通过比对灾前和灾后的数据,保护人员可以了解动物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种群 变化 ,为灾后恢复和保护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技术支撑与场景作用
提高监测效率: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受限于人力资源和时间,不可能对所有区域进 行全面巡查。而无人机飞行能够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高效的巡检 ,大幅度提高了监测 覆盖率和频次 ,确保了保护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自动化识别与数据处理:AI 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无人机能够在飞行中自动识别 动物,处理图像,记录重要信息。这不仅消除了人工识别的误差,还大大减轻了工作负 担 ,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效率。
精准的环境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 ,系统能够对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提供直观的栖息地健康评估。无论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还是动物种群的健康状况 评估 ,都能够提供实时、动态、全面的数据支持 ,确保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及时响应与精准决策:利用该系统,保护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来自无人机的监 测报告。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实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对动物保护的 延迟响应时间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保护目标。
SUMMARY OF EFFECTIVENESS AND VALUE
该AI +无人机监测系统在三江源地区的动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带来了 诸多优势 ,并为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系统极大提高了动物保护监测的效率和精度。通过无人机的定期飞行巡检和 AI 技术的自动化识别,不仅实现了全天候、全区域的监测,还减少了传统人工巡检中可
能出现的漏检和误判问题。系统能够实时识别并记录动物种群的分布情况、栖息地环境
的变化等关键数据,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与传统方法相比,监测频率和 覆盖范围显著增加 ,确保了保护工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技术优势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 AI 识别技术相结合 ,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执行任务 ,如 山区、森林等不易接近的区域。此外 ,AI 图像识别技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表现出色, 能够自动识别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分类,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 误差。大数据分析则为动物保护提供了深度的科学支持 ,帮助预测动物种群发展趋势 , 并及时识别潜在的生态风险。
社会效益
该系统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三江源地区的动物保护能力,也为其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 监控和管理提供了借鉴。通过精准监测和及时反馈,系统能够有效应对非法捕猎、栖息 地破坏等威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栖息地的可持续性。
此外,系统的高效性和智能化特性也降低了人工巡检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力成本,为 相关部门节省了资源和资金。
生态和环境价值
在生态保护方面,该监测系统为提高物种保护的效率和科学性做出了贡献。通过对 种群动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够及时发现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 数据支持,从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保护策略使得野生动物保护不 仅限于短期的应急措施 ,更具备了长期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长期价值
从长远来看 ,AI +无人机监测系统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提供宝贵的数据积累与
分析经验。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系统将不断优化和迭代,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生态评 估和趋势预测,推动生态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系统在三江源地区的成功应用
也为其他生态保护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示范案例,促进了生态保护技术的普及 和应用。
上一篇:没有了
|